“匠心”铸就 让非遗和传统技艺变身“潮品”

小小剪纸把南京美景带到世界各地;六合农民画印上了时尚潮包和行李箱;南京云锦被点缀在欧洲的高级家具上……南京作为六朝古都,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给这座城市留下了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还有流传在民间的优秀传统手工技艺。如何把藏在时光深处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,让它们走进千家万户,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?近年来,我市探索把非遗、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创产业相结合,用“匠心”铸就了一批充满巧思,又极具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。这些尝试不仅活化了传统技艺,还在带动就业、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。

六合农民画

绘上了时尚箱包和扇面

六合农民画印上了摆盘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子俊摄

这是一把特殊的纸扇——打开它,眼前显现的是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卷:蓝蓝的天空下,戴着斗笠的漂亮村姑扬起筛子,把金黄的稻谷高高抛起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她的身后是一片荷叶田田的池塘,肥硕的鱼儿成群结队,在莲叶下嬉戏。画面明快鲜艳,笔触朴拙、夸张,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。

不久前在宁举办的2020中国(南京)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上,以省级非遗项目六合农民画为主题开发的一系列文创产品,格外引人注目。多姿多彩的农民画,被印在了纸扇、茶杯、钱包、手提包、丝巾和行李箱上。它们从原来的只能挂在墙上供人欣赏,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品,把时尚性、实用性和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在了一起。

六合农民画是南京民俗绘画艺术,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四合农民画,有的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习俗、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,有的取材于富有时代气息的农村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。据史料记载:早在清代,六合的能工巧匠在制作房屋梁柱、门窗雕花、门庭石雕、砖雕、生产生活用具时,就会烧制、打制、编制、绘制一些装饰图案。这些出自农民之手的灶头画、门彩画、中堂画等构思巧妙,图案精美,形态生动,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。

现在,因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,除家居厅堂装饰外,绘制在灶头、家具等物件上的实用民间美术已逐渐被冷落。六合区冶山街道相关人士介绍说,当地政府如今将民间绘画爱好者组织起来进行辅导培训,将原来在家具上作画,转变为在纸质媒介上作画,并在题材上更多地表现当代农民的生产生活。近年来,六合农民画已连续举办数届全国性农民画展,多幅作品在全国及各省、市举办的农民画大赛中获奖,部分优秀作品还曾应邀赴国外展出。街道建成近2000平方米的六合农民画艺术中心,接待国内外参观来宾逾万人。

在与时俱进的同时,六合农民画还探索与产业对接,做长做粗产业链。“画一幅画,十分费工夫,需要好几天。”六合农民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国良告诉记者,他们的画工非常精细,需要纯手工一笔一笔画出来。目前还在坚持作画的传承人并不多,“产量”十分有限,基本上都要提前预订才行。

不过,自从试水文创之路后,他们尝到了甜头。“我们和企业合作,把自己的得意之作,画在箱包、服饰和日用品上。他们生产出来后批量销售,把我们的作品带到了千家万户。”张国良说,这样一来,大家的“用武之地”更广阔了,六合农民画的名气更加响亮,也带动了乡亲们增收致富。

纸上生花

把南京美景传播到全球

南京工艺美术大师陈耀创作的“南京地标”系列剪纸作品。 图片由陈耀提供

一张红纸,一把剪刀,剪出南京好风景。11月6日—8日在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江苏乡土人才“三带两助”建设成果展上,一面“南京地标”剪纸作品展墙,引得众多观众驻足观赏,啧啧称奇。在大师的手中,肃穆庄严的中山陵,岩壁叠翠的牛首山,动感时尚的“南京眼”步行桥,大气磅礴的奥体中心等20多个南京地标景点跃然纸上,栩栩如生。

它们的创作者,是南京剪纸非遗传承人,南京工艺美术大师陈耀。大师的生花妙“剪”,生动细腻地还原了这些著名景致的全貌。如中山陵“博爱”牌坊,不仅孙中山手书的“博爱”二字惟妙惟肖,就连牌坊上刻有的莲瓣、云朵等图案,也都被最大限度地还原出了本真的面貌,令人拍案叫绝。

南京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,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它主要运用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。据史书记载,这种艺术形式明代已流传民间。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,多聘请艺人来家用大红纸剪各式喜花,缀于箱、柜、被、枕等嫁妆之上,其他如斗香花、鞋花、门笺等品种,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。其艺术特点为“花中有花、题中有题、粗中有细、拙中见灵”。

“我来南京很多年了,亲眼看到了南京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,就想着怎么用古老的剪纸艺术,来反映南京的新景新貌。”陈耀说,这便是他创作南京地标剪纸作品的初衷。为此,他跑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,把眼里看到的美景风光,一点点地还原到纸上。“在不少年轻人心中,剪纸是比较‘老土’的,只有在农村才会看到。我们需要创新的是,如何与时俱进,把乡土文化都市化,让农民喜欢的民间文化,也变成都市年轻人喜欢的潮流文化。”陈耀侃侃而谈,他认为,只有这样,才能为古老的非遗文化注入时代的活力,让它们“活化”起来,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。

陈耀还在苏宁环球商贸城开出了南京剪纸主题店面,陈列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。它们被装裱进画框,集结成书册,变成易于携带和传播的文创产品。“很多人买来收藏。特别是一些出国的人,会带上几套,以慰藉思乡之情。”

云锦携手国际品牌

成为家居装饰

南京云锦和家居装饰相结合,实用又美观。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子俊摄

一袭明黄色云锦晚礼服裙,上面点缀着一群展翅欲飞的蝴蝶,设计感十足;经典祥云图案的云锦皮鞋,尖头系带,既古典又时尚;欧式宫廷风格公主坐椅,椅垫上富丽堂皇的花卉图案全部由云锦织就,中西合璧别具一格;云锦和真丝面料制作的大红色“龙凤呈祥”婴儿枕头,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……

在中国江苏乡土人才“三带两助”建设成果展上亮相的南京云锦文创作品,也大放光彩。在南京,有一位年轻的女硕士吴颖,带领她的团队,用创新让云锦走出“深闺高阁”,走进寻常百姓家。

云锦是每一个南京人为之骄傲的“传家宝”,是南京城一张闪亮的历史文化名片,它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,曾是皇家御用贡品,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吴颖曾经在“巴黎2013秋冬高级定制时装周”现场,亲眼看见了南京云锦牵手著名时装设计师劳伦斯许的新品发布会。2016年,她从单位辞职,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,创立“承创织绣”品牌,决定做出更多更美更时尚的云锦作品,让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。

云锦制作工艺复杂,两名熟练的织锦工一天才能织出五六厘米,一件衣服光是前期用料就得织上一个月,售价动辄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。由于身价昂贵,云锦产品之前瞄准的基本都是高级定制市场,普通大众难以承受。吴颖和专家团队反复创新技术,在手工化和机器化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,解决了这个难题。“我们的设计团队中,囊括了南京云锦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的传承人。在他们的指导下,我们在用机器生产云锦时,提取了手工云锦中最精华的图案和纹样,并且和合作工厂一起研究改进了机器制作参数,使其能保留手工云锦中最显著的几个特点,包括色彩的丰富度、织线的立体感和紧致度等。”吴颖说,实现了云锦面料产业化、规模化生产后,成本一下子就降低了,其售价仅为手工云锦的1/8左右。

为了让云锦更加接地气,在传承人和设计大师的妙手下,公司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意识、生活需求,把创新创意理念嫁接到非遗传统技艺上,跨界融合,做出了一系列衍生文创产品,从云锦礼服、围巾、鞋子,到云锦手袋、钱包、珠宝盒,还出现了云锦桌椅、屏风、挂画、胸针等,让云锦文创产品渗透到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。他们还携手国际品牌,进军国际市场。如和意大利高级家具品牌Gervasoni合作,为其提供带有云纹式样的云锦面料,致力于生产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家具。

传承“匠心”做实产业,带动村民就业增收

传统技艺大多藏身民间,一头连着优秀的乡土文化,一头连着厚重的人文创造,插上文创的翅膀后,也走上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,在助力脱贫攻坚和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。

乡土人才的技艺手艺,大都经历百年的历史积淀。近年来,江苏省、南京市着力挖掘、遴选和培育了一批带领技艺传承能力较强的乡土人才带头人,支持他们发挥“领头雁”和“火车头”作用,推动乡土人才技艺遍地开花,结出累累硕果。广大优秀乡土人才带领乡亲们,传承古老技艺、推动产业发展、带动群众共同致富。

“传统手工艺,讲究慢工出细活,要耐得住寂寞,很多年轻人不太愿意做。我们厂里招收的工人85%来自农村,虽然大部分学历不高,但都是能吃苦、有耐心钻研手艺的人。”南京金陵金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、金陵金箔锻制技艺非遗省级传承人葛才金告诉记者,金陵金箔锻制技艺是南京地方传统手工技艺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有“中华一绝”之称。他们把金箔设计成各种造型的工艺品,出口到韩国、德国、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非常受欢迎。“哪怕在上半年的疫情冲击下,我们的销售额和订单基本都没受到影响,反而还在招工,帮不少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。”

在省内其他兄弟城市,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。比如省乡土人才“三带”名人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,从事苏绣事业30余年,开创了独具特色的“融针绣”风格,创建镇湖刺绣研究所,培养了6代弟子200多人,遍布全国各地。又如省乡土人才“三带”名人、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筝艺术制作代表性传承人,建立了琴筝文化展馆,传承琴筝文化,直接或间接传艺的学徒逾千人;其创办的金韵乐器御工坊不断发展壮大,带动扬州琴筝制作企业300余家。再如宝应乱针绣,以朱军成、莫元花等优秀乡土人才为代表,携手四千绣娘,绣出了亿元产业。

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子俊

品牌系统门窗

系统门窗品牌

铝合金门窗品牌

隔热门窗品牌

上一篇: “北邮光”照亮长顺“教育路”
下一篇: “匾楼合一”的背后,竟然重现了沈阳龙兴福地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