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冬时节,记者沿着西井街漕港滩一路踏行,幽深的背街小巷古朴静谧,街巷焕然一新,青石板路平坦整洁,一组组花坛点缀路面,生机盎然,空调外机、消防栓等加装了防护网,公共安全摄像杆与路灯位置合理、颜色复古,青砖灰瓦与木构建筑间,坐落着一间间透着烟火气的民宅与颇具文艺范儿的咖啡店、民宿、面馆、文创店等商铺,整条街与古镇风貌和谐统一,古朴与现代相映成趣,漫游古镇的味道更加浓厚。
2022年,朱家角镇启动背街小巷“微治理”三年行动以来,通过小尺度、渐进式、微更新的“微治理”,朱家角镇漕河街、西井街漕港滩、西湖街、东湖街、杀牛弄、大新街、东市街、沈巷路8条背街小巷蝶变换新颜,一项项“微治理”串起居民、商户、游客“大幸福”,古镇旅游品质得到全方位提升。
“政府对我们老百姓很关心,又是刷白墙,又是铺平路面,还放了很多花盆在街上,每天看着这些花花草草,心情都变好了。”看着家门口的环境变好,西井街漕港滩居民吴根弟由衷地感到高兴,“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弄堂口加装了路灯,以前每次回家,都要提前在有光的地方把钥匙准备好,现在回家,路灯通亮,可以直接掏出钥匙开门,方便多了。”
作为集古镇景区、商业街区、居民社区于一体的朱家角古镇,游客、商户、居民等群体多样,利益诉求多元。记者了解到,“微治理”行动因地制宜,分步实施,首先按照无道路病害、无暴露垃圾、无立面污损、无违法建筑、无乱占道、无乱停车、无乱悬挂或乱设标语、无失管失养绿化、无不文明养宠、无乱拉飞线“十无”达标类背街小巷治理标准,对8条背街小巷进行环境整治,再按照公共环境好、社会秩序好、道德风尚好、同创共建好、宣传氛围好“五好”示范类背街小巷治理标准,对漕河街、西井街漕港滩、西湖街、东湖街进行景观提升示范,其中对居民多、商户少的西井街漕港滩和东湖街,侧重打造生活提升,对商户多、居民少的漕河街和西湖街,侧重打造风貌提升。
东井街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张继东采访中表示:“背街小巷‘微治理’行动开展以来,我们了解群众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,制定‘微整治清单’,进行销项管理。比如,这里本来是一处垃圾厢房,影响市容市貌,我们联合朱家角清运保洁公司等部门迁移;那里曾是废弃配电箱,占据社会公共资源,我们联合镇规建办等部门清除……通过向下与居民征集意见,横向与部门协商处理,向上与主管部门呼吁支持,集中将一个个市民心中的‘顽疾’解决掉。”如今,曾经的垃圾厢房变成了景观地标,曾经的配电站变成临河的观景台。
北大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健告诉记者:“背街小巷‘微治理’行动开展以来,北大街居委会深入漕河街进行民意民情调研,做到既要‘堵’也要‘疏’。比如,我们针对街巷需要改变门窗位置、拆除台阶等结构性问题的商户,逐户上门宣传动员,‘堵’住安全漏洞;对事关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,进行‘微整治’,‘疏’解市民需求。”
“现在这块区域的风貌大变样,游客三五成群坐在这里,晒晒太阳,聊聊天,看看临河的美丽景观,很惬意。我店里的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。”漕河街147号商户蒋坤泉对着店门口的休闲区欣喜地说。据他反映,店门前原来有一行共七棵香樟树,年数长、树冠密,影响了沿街商户、居民的采光,而且树根拱起,导致路面的石板被破坏,存在安全隐患。得知情况后,北大街居委会、景区办、绿化公司等部门现场踏勘,通过升降车,对该处七棵树进行合理性修剪,并对该区域进行“微设计”改造,种植鲜花、加装石板凳,打造成古镇“微景观休闲区”。
微整治工程项目推进了,环境卫生提升好了,如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关键。记者了解到,朱家角镇建立“小巷管家”制度,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社区背街小巷“总巷长”,负责统筹安排和协调,由社区“两委”成员担任片区“片长”,负责推动落实包干片区域的整治提升工作,由居民小组长担任“巷长”,通过巡查发现问题,及时向上反映,由一批热心党员和群众组成“小巷管家”志愿服务队,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和服务。“从6月19日开始,我们和东湖居委会两委班子一起,从地面、墙面到‘老大难’问题集中整治攻坚,目的就是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打造的更好。”西湖街居民王道松是一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,退休生活积极投身“小巷管家”,对乱停乱放、占道设摊、无序经营等进行文明劝导。“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,落实‘小巷管家’制度,发挥社情民意‘信息员’、邻里守望‘巡防员’、矛盾纠纷‘调解员’、平安法治‘宣传员’作用,把群众的烦心事、操心事解决好,实现背街小巷共治自治常态长效。”大新街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杨春花说道。
作为方案的牵头部门,镇创新办主任李巧林在采访中表示,朱家角镇背街小巷“微治理”三年行动,通过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作,多次开展联合整治行动,消除了跨门经营、占道堆物、违法搭建等市容环境问题,已完成点位基础工程改造,包括墙面粉刷、路面平整、调整晾衣架、加装路灯等,现进入精细化常态管理阶段。
来源:绿色青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