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眼间距离今年过年只剩了两周多时间,各地马上将要迎来返乡大潮,其中以在各地打工的农民工占大多数。
据统计,现阶段我国有2.9亿农民工,其中在自己家乡所属地级市范围内打工的只有1亿人,其他1.7亿均背井离乡在其他地市打工,不少还远赴他省打工。
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农民工权益的保护,但这个群体在劳动保障、医疗、子女教育等方面很难享受到公平的公共服务。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?
背井离乡艰辛多
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,年轻人要么通过考学考公等获得城镇户口,要么外出打工,真正留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少之又少。
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人均耕地越来越少,特别是对于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,另一方面是年轻人不再有父辈对于土地的依恋,纷纷选择挣钱快的外出打工方式。
他们大多从事建筑、汽修、路政等劳动密集型产业,往往没有正式的长期劳务合同,经常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,有的一年要辗转好几个城市,甚至好几个省份。
众多农民工的背井离乡,造成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巨大,本需颐养天年的老人,一边务农一边照顾孙辈,生活异常辛苦。
由于代沟差异、教育理念、隔代溺爱等原因,留守儿童在身心发育、功课辅导、全面发展等方面较城市同龄儿童差距较大,与父母长期的分离状态导致亲子关系疏离,成为无法弥补的情感遗憾。
除此之外,他们在打工的城市里举目无亲,有的还要承受部分当地人的歧视与白眼。但最令他们失望的,是众多公平的公共服务机会难以享受到。
公平服务难享受
劳动保障难享受。虽然相关法律对农民工的劳动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,但因为外出打工者多为短期工作,受自身学历有限、知识匮乏、法律意识薄弱、求职心切等原因,还有相当一部分未正式签订劳动合同。
超时劳动、缺乏安全保障、拖欠薪资、工伤认定困难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,部分招工单位虽然提供了食宿保障,但住宿饮食条件极差,更无法保障必要的休息时间。
相当一部分外出农民工只有劳动报酬,还经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放,更不用提“五险一金”之类的保障了。
异地医保难享受。现在大部分人在家乡办理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,但实际上只能在家乡所在地级市使用。
对于在异地打工的农民工来说,在当地生病就医,面临着需个人预先垫付全部费用、报销手续繁琐、打工地不固定、报销费用抵消不了来回辗转的交通费用等现实问题,因此很多人无奈放弃使用异地医保报销。
子女教育难享受。尽管大部分农民工是独自去往外地打工,但也有少部分在外地找到了较为稳定的工作,拖家带口来到异地他乡。
子女到了适龄上学年龄,由于缺少当地户口,在择校上往往只能排到最后。
在众多当地户口家庭拼关系拼钱择校的竞争压力下,面临僧多粥少的现实困难,只能放弃选择更好学校的权利。
对应措施应实施
落实流动人员暂住保障。简化暂住证、居住证等办理流程,缩短办理时间,推动暂住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。
原则上纳入暂住社区管理,享受社区应有的服务,推动普法宣传与教育,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对暂住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进行专项检查。
推动医保异地实时结算。建立全国医保联网制度,改变之前的事后报销流程,施行异地医保实时结算。
相关费用暂时由地方财政垫付,一定固定时间周期内,由不同地市不同省份之间进行结算划拨,尽最大可能保障流动人员享受医保保障权利。
实现子女入学公平对待。以地级市为基本单位,在全市范围内公办幼儿园、公办小学和初中内,按照流动人口比例,划出一定数额的学位数量,专门针对流动人员子女。
按照暂住地点所属街道、劳动合同时间、来当地时间长短等进行综合排序,做好公示公开工作。
众多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为城市建设贡献了青春和汗水,他们理应享受公平的公共服务。